阜外医院李建军在本刊撰文称,在冠心病的不同临床表型中,炎症与其发生和发展的所有阶段有关,且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的不同表现形式的发生与发展。

近日,发表在Circulation的CLEAR Outcomes研究表明,在不耐受他汀的高危患者中,炎症水平(C反应蛋白)也是预测心血管事件、心血管死亡和全因死亡的重要指标,并且似乎比坏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对这些转归更有影响。

研究显示,基线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主要终点事件、心血管死亡和全因死亡的发生显著相关,最高四分位水平者较最低四分位水平者分别增加43%、100%和121%的风险。

而基线最高四分位LDL-C水平者较最低四分位水平者,主要终点事件的发生风险增加了19%,也未观察到会增加心血管死亡和全因死亡风险。

而且研究还发现,无论LDL-C水平如何,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的患者心血管风险均较高。

试验6个月时,与安慰剂相比,贝派地酸降低了21.6%的中位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和21.1%的平均LDL-C水平。

在不同高敏C反应蛋白和LDL-C水平的患者中,贝派地酸均显示出相似的降低心血管事件的疗效。

这项研究共纳入了13970例他汀类药物不耐受的患者,平均年龄65.5岁,48.2%有糖尿病,69.9%有心血管病史,中位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为2.30 mg/L,中位LDLC为134.5 mg/d。

研究者将其随机分入贝派地酸(bempedoic acid)组和安慰剂组,主要研究终点为心肌梗死、脑卒中、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心血管死亡组成的复合终点。中位随访40.6个月期间,共发生1746例主要终点事件,其中854例死亡,524例为心血管死亡。

研究者指出,血管炎症之于他汀类药物耐受或不耐受患者,均是动脉粥样硬化风险的重要决定因素。临床上仅以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为靶点不太可能完全降低动脉粥样硬化风险,从遏制炎症途径着手的手段尚未被充分利用。

来源: [1] Ridker PM, Lei L, Louie MJ, et al. Inflammation and Cholesterol as Predictors of Cardiovascular Events Among 13970 Contemporary High-Risk Patients With Statin Intolerance. Circulation. 2023 Nov 6.

[2]李建军. 血脂异常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现代观念[J]. 中国循环杂志, 2022, 37: 212-214. DOI:10.3969/j.issn.1000-3614.2022.03.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