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复杂心脏手术患者中,继发严重凝血障碍导致的难治性出血仍有发生,有什么好的办法处理? 近日,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姚兰、秦学伟等进行的研究表明,对于再次心脏多瓣膜置换术中止血效果不佳的患者,使用小剂量重组活化人凝血因子Ⅶ(rF Ⅶa)可明显改善患者凝血指标及减少术中、术后出血量,改善患者预后。 这项研究共纳入93例行心脏多瓣膜置换术的患者,均在鱼精蛋白中和肝素后,在输注血制品及促凝血药物后,止血效果仍不理想,经麻醉医师和心脏外科医师共同决定,其中32例接受了 rF Ⅶa 治疗,rF Ⅶa 剂量范围为 11.23~17.54 μg/kg;61 例未接受 rF Ⅶa 治疗。 结果显示,在手术结束时,未接受了rF Ⅶ a 治疗的患者,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均大于接受 rF Ⅶ a 治疗的患者,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计数(PLT)均低于 rF Ⅶa组,其中Fib还低于正常范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在注药前即刻至手术结束期间,接受rF Ⅶa 治疗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APTT、TT、Fib、血红蛋白(Hb)和 PLT 在 T1 至 T2 时刻的变化幅度均明显小于非 rF Ⅶ a ;术中出血量,红细胞悬液、血浆、人纤维蛋白原和人凝血酶原复合物使用量均明显少于非 rF Ⅶ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在术后 2 h、术后 6 h,接受rF Ⅶa 治疗的患者,引流量也明显较少。 而且,接受rF Ⅶa 治疗的患者,术后并发症及死亡率低于非 rF Ⅶa治疗的患者,外科重症监护室、住院时间也均明显较短,且未出现过与应用 rF Ⅶa相关的血栓性事件。 研究者介绍,再次心脏多瓣膜置换术的患者存在胸腔解剖层次的改变,主动脉根部粘连严重及分离胸骨时可导致损伤性大出血;体外循环预充产生“稀释性”凝血功能障碍;再次心脏多瓣膜置换术增加手术难度,延长手术时间与体外循环时间,同时这类患者行首次瓣膜置换术后口服抗凝药、肝功能异常等均可导致术中及术后出、凝血功能异常,大大增加了围术期风险。 而当前研究显示,使用小剂量 rF Ⅶ a(11.23~17.54 μg/kg) 可明显改善患者凝血指标及减少术中、术后出血量,改善患者预后。 由于 rF Ⅶa 的半衰期较短,在大出血手术中有时需要反复注射该药,麻醉医师根据自己经验使用的 rF Ⅶa 剂量有所不同,报道中抢救性剂量范围为 40~80 μg/kg, 甚至更高。 而术中若使用抢救性剂量的 rF Ⅶa,麻醉医师和心脏外科医师均会担心患者出现不受控制的血栓性事件。 纽约大学朗格尼卫生学院建议大出血手术中使用 rF Ⅶa 剂量从 20 μg/kg开始,若再次需要使用则以 20 μg/kg 的剂量重复给药直至 80 μg/kg,这样可显著降低 rF Ⅶa相关的危害。 来源:秦学伟, 陈宣伶, 姚兰, 等. 小剂量重组活化人凝血因子Ⅶ对再次心脏多瓣膜置换术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 中国循环杂志, 2023,38: 962-967. DOI: 10.3969/j.issn.1000-3614.2023.09.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