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7日,阜外医院胡盛寿、李希等发表在《美国心脏协会杂志》上的一项全国性队列研究(ChinaHEART研究)表明,我国男性和女性在心血管病一级和二级预防以及结局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社会经济方面的性别不平等明显加剧了这种差异。

该研究发现,与男性相比,我国女性在心血管病一级预防方面似乎更好,例如,在高风险人群中,阿司匹林(2.5% vs. 2.0%)和他汀(1.9% vs. 1.3%)的使用率较男性分别增加了24%和48%。

但研究发现,在血压、血脂、血糖和吸烟这四种主要心血管危险因素方面,虽然女性的吸烟比例远低于具有同样心血管风险的男性,但其他三种危险因素的比例反而高于男性。

经过当校正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等代谢因素后,女性的这种优势就变得不再明显,甚至比男性更差。

在二级预防方面,女性中阿司匹林(11.9% vs. 18.2%,RR=0.65)和他汀(8.7% vs.13.7%,RR=0.63)的应用比例较低,而ACEI/ARB(10.1% vs. 11.6%,RR=0.88 )和β阻滞剂(4.5% vs. 6.7%,RR=0.67)应用的性别差异较小。

不过,与男性相比,女性的高血压知晓率较高(48.3% vs. 44.2%,RR=1.09),高血压控制率相似(24.8% vs. 24.6%,RR=1.01),心血管死亡风险降低了54%(HR=0.46)。

研究也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女性的心血管病预防状况在改善,并且变得比男性更好。在二级预防方面,在年龄>55岁的人群中,随着年龄的增长,女性和男性的差距逐渐变小。

作者指出,随着年龄的增长,年轻女性比年长女性的劣势更大。

作者分析,对于患心血管病的年轻女性,雌激素的保护作用可以帮助减轻症状,并预防或延缓高血压和血脂异常的发展。与年龄和条件相似的男性相比,该人群接受适当治疗的可能性反而较小。

在高血压控制方面,在已知晓自己患高血压的人群中,与男性相比,女性的状况逐渐从较好变成较差了。

研究者发现,地区的性别不平等指数与ACEI/ARB使用率、高血压控制率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而与心血管死亡率的性别差异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调整经济因素(地区人均GDP)后,女性的心血管病预防和结局有所改善,但上述相关性依然明显。

作者指出,在整体人群方面,心血管病预防需要更有针对性,比如二级预防中阿司匹林和他汀的使用,以及农村和社会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特定人群。

另外,在心血管高危人群中,男女的风险情况不同。因此,需要有针对不同性别的干预措施,并设定不同的优先事项。特别是对于女性,应更注重于改善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的管理,因为与男性相比,在女性中,根据已有公式计算出的心血管高风险比症状出现得更晚。

其次,应关注女性的社会地位,尽管中国女性的就业率相对较高(2019年达到43.2%),但受传统性别角色影响的性别定型观念依然存在。经济增长和收入增加在这种性别定型观念中可能只发挥了一点有限的作用。

作者也介绍,针对社会性别不平衡性的问题,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于2010年建立的社会性别不平衡性指数(GII),其中包括对女性生殖健康、男女赋权和男女劳动力水平三个维度综合考量。在全球191个国家和地区中,我国GII指数排名48,属于性别平衡性良好的国家之一。

该研究于2014~2021年在全国纳入373万名35~75岁的居民,其平均年龄为56.2岁,59.4%为女性。

研究描述了我国心血管病预防与结局中的整体性别差异情况,同时分析了这些差异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可能关联。研究以区域人均GDP和区域社会性别不平衡指数作为区域宏观经济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的代表指标,同时对个体层面的教育、收入、职业等因素等进行了模型调整和分层分析。

来源: Wang Y, Tian A, Wu C, et al. Influence of Socioeconomic Gender Inequality on Sex Disparities in Prevention and Outcome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Data From a Nationwide Population Cohort in China. J Am Heart Assoc, 7 Oct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