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在2023年中国心脏大会(CHC)上,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国家心血管病中心高润霖院士介绍了中国的心血管病流行、人群防治和临床救治情况。

高院士认为,中国医疗质量和可及性明显改善,临床救治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升,在人群层面,主要危险因素控制状况也有所改观,但由于老龄化、危险因素和不健康生活方式的流行,我国心血管病患病人数仍在增加。

高院士说,“推动中国心血管负担降低,需要多维度发力。”

医疗质量和可及性提升 高院士指出,心血管病是目前我国城乡居民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我国心血管疾病的防治也得到了高度重视。 从临床救治能力看,医疗质量有明显提升,诊疗新技术推广迅速。 高院士指出,在全球195个国家和地区中,中国的医疗质量和可及性明显改善,在中等社会人口学指数国家中进步幅度第一。 我国的心脏搭桥手术死亡率明显下降,已与美国相似。心衰、深静脉血栓/肺栓塞等疾病的住院死亡率也明显下降 在新技术推广方面,我国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尤其显著,具备主动脉手术能力的医院数量及手术量也快速增长。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主要诊疗技术的应用上,我国存在“二八定律”,即20%的大医院开展了80%的手术,而80%的小医院仅开展了20%的手术。 高院士指出,例数少的医院,由于经验相对不足,可能并发症的发生率会较高,需要进一步加强新技术推广的规范化。 基于全球疾病负担报告的分析显示,1990~2019年,我国心血管疾病年龄标化死亡率下降了29%,主要是因为脑卒中标化死亡率下降了39%,而冠心病标化死亡率上升了11%。 总体上看,我国出血性脑卒中死亡率已呈现下降趋势,部分地区(如北京、上海、浙江等经济发达省市)缺血性心脏病年龄标化死亡率也已下降。 高院士表示,尽管该结果需要进一步验证,但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国30多年来心血管病防治的成果。

老龄化、危险因素和不健康生活方式流行 高院士认为,总体来说,心血管病发病率上升态势仍未出现根本性逆转。 人口老龄化是最重要因素,是我国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疾病负担增长的最主要原因,预计老龄化导致未来患病人数仍将持续增加。 另外,心血管病的发生不仅与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危险因素密切相关,也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关,包括不健康饮食、吸烟、饮酒、身体活动不足、肥胖等。 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报告显示,高血压依然是我国心血管病发病的首要危险因素,其次是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大气颗粒物污染、吸烟、高钠盐摄入等。2018年,中国约有267万心血管疾病死亡归因于收缩压升高。 我国成年人血脂异常患病率也呈升高趋势,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患病率为8.1%。 中国人群糖尿病患病率增长趋势显著,2017年调查显示患病率高达11.2%。 中国居民的膳食中碳水化合物供能比呈明显下降趋势,但脂肪供能比在逐渐升高,且已超过膳食指南推荐的上限水平。 2004~2018年中国慢性病与危险因素监测项目六次全国代表性调查显示,我国的肥胖率从2004年的7.1%上升到2018年的16.8%。 我国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分布地区差异明显。全国心血管病高危人群比例平均为10.3%,但不同区县之间相差高达8倍(3.1%~24.9%);东北、华北较高,华南较低。 虽同属高风险地区,但华北的肥胖、高血压风险最高,东北的副食风险最高;华南地区尽管处于低风险地区,但主食、代谢风险高于全国其他地区。 这提示我们在心血管病人群防治方面需要因地制宜。 高院士指出,我国在一些行为危险因素的控制方面有所改善,但仍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我国居民中不吸烟比例逐步上升,但对饮酒的危害还不够重视,不饮酒的比例无明显变化。 我国居民每天食用蔬菜水果的比例上升,但油脂摄入量也上升;充足身体活动的比例下降;超重肥胖比例持续升高,增速略有放缓。 近十年来,我国政府颁布了一系列空气污染治理的标准、规划和研究项目,使PM2.5等污染物水平有了明显且持续的下降,但与WHO推荐的标准仍然存在差距。 在主要危险因素的控制方面,我国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逐步改善,高血压相关疾病负担呈下降趋势,但高血压整体防控水平仍有待提高。 心血管病一级、二级预防用药率明显提高,但仍有较大的改善空间。比如,2004~2018年,我国心血管病患者中抗血小板药物应用率从约10%增加到了30%以上,他汀类药物应用率从约2%增至了12%左右。 年轻人群、农村低收入人群、不合并高血压或糖尿病的人群对二级预防用药的依从性较差,是进一步提升防控效果的重点人群。 降低心血管病负担,需多维度发力 高院士指出,我国需要从多维度发力,来推动心血管疾病负担降低。 1、贯彻国家政策:坚持“大卫生、大健康 ”理念;把健康和慢病管理融入所有政策,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2、强化基层医疗:心血管病防治主战场由医院逐步向社区转移;通过互联网和移动医疗技术,加速优质医疗资源的可及性。 3、推动科研创新:从中国数据、治疗理念、临床和基础研究、药物和器械研发等多方面共同发力,拿出中国特色的心血管疾病解决方案。 4、加强“三高”共管:基于慢病共同危险因素,提倡共管和多学科协作,降低心血管疾病负担。 5、优化急救体系:优化急救体系,构建院前、院中、院后全程管理,降低心脑急重症死亡率。 6、大众和患者教育:普及血管健康和疾病知识,做好 院外“自救”和“他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