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经常感觉到 胸闷、气喘、乏力 你或许不以为意 单纯的认为休息一下就好了 千万不要大意 这是心脏在向你求救 很有可能是心脏瓣膜出现了问题

许多年轻人无视这些求救信号 最终年轻拖到年老 小病拖成了大病 后悔晚矣

瓣膜病听起来很陌生,但是在我国瓣膜病患者至少约有400万人。目前的瓣膜常规手术依旧以“开胸”为主。

冯德广主任作为我国知名心脏瓣膜病的专家,面对众多的瓣膜病患者,对每一个病患都尽可能的从多方面了解病因,询问病情、解释病况,认真负责的对待每一次行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冯主任和四位“不开胸”的瓣膜患者的故事。

瓣膜日记一 九十岁老人,TAVR手术成功换瓣

九十岁的孙大爷,是一位离休老干部,多年来,心慌胸痛反复发作,近段时间连生活也不能自理了。

去医院诊断后,孙大爷被确诊为患有重度主动脉关闭不全合并心衰加重,短短一个月时间内,就被抢救了三次,如果让孙大爷采取常规的瓣膜开胸手术,风险将会非常大。

但是如果不进行换瓣手术,患者生命将面临着巨大的危险。瓣膜手术是一定要做的,这会对患者的生命有效期起到一个延长作用。

可是由于孙大爷年龄大,身体虚,开胸手术纵使做得非常好,但是通过麻醉、体外循环、开胸这个打击,也会引发肺部感染、肾功能衰竭甚至是脑中风等一系列的并发症,会非常影响手术的效果。

另外老年人的免疫力和恢复力没有年轻人强,他们的恢复会很慢。面对多重的考量和抉择,冯德广主任决定,对老先生进行了TAVR手术(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

由于TAVR手术创伤小,不失血,恢复快。不能接受手术打击的人,通过导管就可以治疗其疾病。风险低、伤害小、安全高是这项手术的最大优势。

很快,孙大爷接受了TAVR手术的治疗,术后恢复的非常好,孙大爷的生活质量也得到了良好的保障。

瓣膜日记二 心脏有杂音,千万莫大意

冯德广主任在医院里接诊了一个60岁的瓣膜病患者。然而20多年前,四十岁的刘先生偶然感觉到心脏不舒服,也没当回事,没想到,20年后却出现了大问题。

刘先生时常感觉心跳加速。心脏跳得太快,导致他难以忍受,这才来了医院。经过专业的诊断后,冯德广主任判断他是由于主动脉狭窄导致的,并为患者安排了手术,经过治疗后,刘先生康复出院。

瓣膜日记三 阿姨咳嗽异常,二次置换瓣中瓣

56岁的耿阿姨,在送孙子上学后,回到家里忽然剧烈的咳嗽起来,耿女士的儿子发现她咳嗽异常,赶紧把她送到了医院。

冯主任表示,耿阿姨还好来得及时,她的病症如果不在适当时间,采取措施治疗,不会危及生命,但致残率很高。

原来是耿女士置换过的二尖瓣生物瓣衰败,再度发生狭窄。于是冯教授团队采取经导管,用置入性的瓣膜,为耿女士进行手术,这甚至比传统的开刀还要省事,另外这个病人肺功能比较差,常规手术对于她来说并不适用。冯主任为耿女士安排手术后,很快,耿女士的病情有了好转。

瓣膜日记四 一次换三瓣,介入治疗瓣中瓣

47岁的翟先生,13年前感染心内膜炎,心功能IV级予以急诊手术,植入三枚生物瓣。

让翟先生没想到的是,13年后他再次出现心慌胸闷腹胀,翟先生被120送到了重症监护室,诊断结果让医生都吃惊。主动脉瓣、二尖瓣、三尖瓣,同时发生瓣叶僵硬狭窄,一下需要换三个衰败的生物瓣,难度非常之大。

冯教授表示,曾经换过生物瓣,出现瓣膜衰败再次手术,对病人来说,手术风险性极大。 翟先生的这次手术,属于全球首例,之前尚无经验可循。面对如此难度的手术,冯主任最后对他进行了瓣中瓣的介入治疗,成功完成这次手术。

正如冯主任所说的那样:“心脏瓣膜病患者应该到医院、瓣膜科普平台了解咨询相关疾病的科普知识。如今的医疗技术,很多患者都可以用不开刀的办法将疾病治疗得像开刀的效果一样,能够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寿命。随着医疗技术和手段的不断进步,相信不远的未来,能给心脏瓣膜病患者带来更多的福音。”

悬壶济世、救死扶伤,为了不再有人饱受疾病的折磨。中国因为有了这样的医生,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才会变得更好,致敬每一个像冯主任一样的“中国医生”!

来源:瓣膜网公众号